本期导读:
-沿海地区开发相关资讯
-临港产业的内涵和分类
-新一轮沿海开发中的产业机遇
-上海市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
※动态资讯※
近两年来,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沿海地区发展规划,包括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》、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》、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》、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》四个新的沿海地区发展规划,也包括对长三角、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增长极的提升规划。
随着一系列沿海地区规划的出台,我国沿海经济正在完成由“点”到“带”的转换,形成了“三大(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)四小(辽宁沿海、江苏沿海、海峡西岸、北部湾)”的沿海开发格局。如果再仔细梳理我国沿海经济走过的路径,会发现肇始于深圳特区的沿海开发,在历经浦东开发之后,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开发高潮。
※主题解析※
按港口临港产业港口功能的关系紧密程度,港口城市临港产业可分为四大部分:港口直接产业、港口共生产业、港口依存产业和港口关联产业。(1)港口直接产业,主要指港口装卸业。(2)港口共生产业,主要指与港口装卸业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,如航运业、港口物流业等。(3)港口依存产业,主要指保证港口直接产业正常运行、依附于港口综合条件发展的产业,如拆修造船业、集装箱制造和修理业、港口机械制造业、港口供应业(如燃油、燃煤、淡水、物料、食品等供应)等。(4)临港关联产业,指与港口集疏运这个主导功能关联程度高。
※主题观点※
新一轮沿海开发中的产业机遇
上世纪八十年代,以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推出,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。时隔30年,回顾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历程,有的城市抓住了机遇成为区域发展的领头羊,有的城市因为港城争地等诸多原因并未实现以港兴城的目标。
在国家新一轮沿海开发大潮中,以区域开发规划推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,代替了原来的单点突破,如何把握新一轮沿海开发的产业机遇,需要深刻理解新一轮沿海开发的背景和意义,瞄准我国对外经贸往来中有战略前景的领域,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产业载体和产业平台,以迎接新一轮沿海开发的战略机遇。
一、新一轮沿海开发的背景和意义
我们认为,新一轮沿海开发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命题,关系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深化以及我国整体产业布局的优化。
1、鼓励资源进口成为沿海开发趋势
中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国外进口资源。以石化行业为例,原油供给逐渐转向以国外原油供应为主,在沿海建设大型原油码头和储备基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。我国《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(2009年版)》,除了鼓励引进先进技术、进口重要装备,最重要的就是鼓励进口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。
2、重化工产业开始逐步向沿海转移
随着进口资源替代国内资源的增长,出于物流成本上的考虑,重化工产业将倾向于向沿海港口地区布局。2009年出台的钢铁、石化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,都明确指出加快调整产业布局,建设沿海钢铁基地、炼化一体化基地等,引导基础产业向沿海地区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。
3、依托港口发展加工产业成必然选择
在沿海地区利用进口原材料资源进行深加工,变原有的直接疏散为现在的边加工边疏散,可以实现流通过程中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。随着我国进出口政策的不断调整与优化,已经出现了木材加工、粮油加工等多种类型的进口资源加工园区,进口资源加工产业近些年已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。
二、搭建对接沿海开发的产业载体
结合新一轮沿海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分析,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产业载体形式,正在成为沿海地区抢抓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机遇的有力武器。
1、区域性循环经济区
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重化工业的不断深化,使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已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曹妃甸作为我国首个区域性循环经济示范区,打造临港产业、企业间的循环经济模式,在新一轮沿海开发中备受瞩目。
区域性循环经济区应采用最先进的临港循环经济模式,构建大区域的产业间耦合系统,包括资源综合利用、原料综合利用、清洁能源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四个层面。
钢铁、石化产业都属于高耗能、高耗水的行业,结合IGCC洁净煤技术、海水淡化技术,利用产业之间的耦合性和关联性,能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,达到最大程度的产业协同效果。利用临海丰富的土地资源,将石化、钢铁产业与 IGCC洁净煤综合利用、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、海水淡化系统等有机耦合,构成一个区域层面的产业循环体,构建循环经济示范区。
同时注意引导上下游产业、上下游产业链条的组合布局,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中间物流成本,实现原材料、基础产品的高效利用。如围绕钢铁的冶炼、加工及下游延伸利用构建产业链,使钢铁基础产品在本地实现最大化的供应和消耗。
2、进口资源加工基地
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以及加工贸易对资源进口的依赖,进口资源深加工项目纷纷落地投产,一些地区开始建立进口资源加工区或加工基地。从产业类别来看,我国现有的进口资源加工基地以发展单个产业居多,如丹徒港口建成国内首个进口铁矿粉加工基地,福建莆田建成进口木材大型加工基地等。
进口资源深加工基地的建设旨在改变加工贸易“漫山放羊”的分布状态,融合木材深加工、有色金属深加工、可再生资源深加工、粮油食品深加工等,形成资源性加工产业集群区,能够整合优势资源,形成综合配套效应,增强加工贸易企业的社会根植性、技术获得性和减少市场风险。进口资源深加工基地的建设,除了规划大体量的加工生产基地之外,还要有意识地发展物流配送中心、检疫检疫平台、展示交易平台、配套服务平台等功能载体,以推动进口资源深加工基地的高效运转。
3、航运经济集聚区
抢抓新一轮的沿海开发机遇,在航运、贸易等服务业领域也要主动作为。着眼于航运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,构建集航运服务、贸易会展、船舶交易、保税物流、口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航运经济集聚区,促进临港工业、港口物流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,加快现代化综合服务型港口功能的实现,提升港口服务能级和区域影响力。
可以仿效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,规划建设航运企业孵化器,通过租金、税收、补贴等政策扶持措施,孵化培育国际贸易代理、国际货运代理、船舶买卖、港航设备设施、报关报验、保险代理、租船订舱、船舶代理、船舶买卖、船员劳务、国际贸易等相关的企业。
※案例借鉴※
上海市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
北外滩南临黄浦江、苏州河交汇处,与陆家嘴、外滩呈“三足鼎立”之势,被称为“黄金三角”。三者的航运服务、金融、贸易功能整合发展,共同构成上海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。北外滩拥有3.2公里的黄金滨水岸线,有着良好的景观区域和得天独厚的水深条件,在发展航运服务业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。
上海市虹口区政府立足“服务、互补、完善”,致力于把先天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,通过规划建设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,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,与周边港口群、临港新城错位互补。通过功能整合与提升,打造以航运服务为龙头集聚功能的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。
(1)夯实产业基础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确保达飞、地中海等集装箱班轮公司落户,并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。
(2)大力支持船舶交易市场的发展。重点是协助航交所完成船舶交易平台的搭建工作,并对平台运营给予支持;支持航交所建立船舶交易标准,确立北外滩在船舶交易市场的中心地位;支持和协助航交所在船舶交易市场中获取更大的份额;以船舶交易市场的发展为契机,带动北外滩航运金融业、航运经纪业等的发展。
(3)积极打造航运人才高地。抓紧促成上海海事局与南湖职校“船员培训”项目早日开班,并争取获得船员资格认证资质;协助航交所完成船员招募平台的搭建工作;积极支持上海国际物流人才服务中心、中华航运物流人才网、“云星国际邮轮管理专业”班等人才服务机构的运营,打造北外滩航运人才培训高地和人才交易中心。
(4)积极拓展北外滩航运会展业务。主要是进一步落实北外滩航运专项资金实施细则,吸引更多航运会议、活动、人员、元素在北外滩集聚;围绕北外滩航运文化建设,深化在北外滩举办“中国航海节”的前瞻性研究,打造北外滩航运会议经济、会展经济。
(5)争取功能项目落地。争取上海海事大学“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”项目落户北外滩,充分发挥其在科研、咨询、信息、人才等方面的功能;争取“国际航运服务大厦”开工建设,并与市相关部门联手开展大厦功能布局、入驻单位及职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,完善口岸管理服务功能。另外,积极推动开展航运金融、保险、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课题研究,推动有关保险公司开设“北外滩航运综合险”。
(6)加强引导,推进功能尽快落地。重点是进一步拓展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功能;尽快推进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实际运作,力争早出研究成果;争取有关航运服务投资基金项目落地,力争在航运金融、保险领域有所突破;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、中介机构打造航运服务平台,支持上海航运交易所船舶交易平台和船员招募培训平台建设,创造条件帮助航运企业渡过难关。
(7)创新机制,积极推进航运与商旅文相结合。加快推进北外滩地区的商业发展,以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商业设施招商为重点,积极做好规划、策划有关工作,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符合规划的商业企业,尽快形成航运商业新业态;充分发挥北外滩地区深厚的航运文化底蕴,优化景点的整体布局,探索建立北外滩航运展示馆;结合多媒体手段,开拓体验型项目,吸引更多的游客。